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,由肠道病毒引起,每年的5-7月和9-11月都是高发期。“手足口病”并不可怕,家长们首先要了解:
1、什么是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,以婴幼儿发病为主,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,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,一年四季都可发生。
2、得病后有什么表现
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、足、口、臀四个部位,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,大多数患者发病时,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,手掌心、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(疹子周围可发红),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,疼痛明显。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。少数患者病情较重,可并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等,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,可导致死亡。
3、听起来好可拍,宝宝不幸中招该怎么办
1)及时就诊,让医生判断。
2)对口腔疱疹和溃疡进行护理,目的是减轻疼痛。
家庭应对主要措施有:西医建议,3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适当吸食棒冰和饮用冰水,避免酸辣刺激(包括橙汁等),食用柔软温暖的食物,饭后漱口等。
3)如果有脱水状态(尿少,唇干,无泪,嗜睡等)、拒绝进食、体温≥39度、发热超过3天等情况请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4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
注射手足口病疫苗是目前最可靠的,最有效减少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手段。
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被褥。
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居家治疗的儿童,不要接触其他儿童,轻症患儿不必住院,宜居家治疗、休息,以减少交叉感染。
病愈回幼儿园需医院开具的可返园相关证明。